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全面推动风、光、水、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比例持续增加,可能面临电能质量降低、电网频率失稳而引发大规模停电等风险。
为充分发挥各类主体调节能力,引导可再生能源消纳,7月8日,山西省能源局印发《推动绿电资源就地转化助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工作方案》(晋能源规发〔2024〕195号,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从壮大绿色产业招项目、拓展绿色能源引技术、推动“重点行业+绿电”、创新绿电供给机制、完善绿电消费配套措施五个方面着手,推进绿电与产业协同发展,将绿电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绿电直供在山西省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政策、市场机制、技术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推进绿电直供的必要性
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比例持续增加,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挑战。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合计达11.8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同比增长37.2%,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38.4%。随着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开发并网,电力系统“双高双峰”特征日益凸显,对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带来巨大挑战,风电、光伏发电面临较为严峻的消纳压力。高比例新能源和新型电力电子设备的接入,极大改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加大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风险。在电网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大多数新能源场站不具备调节能力,且新能源的出力增大造成常规机组开机容量减少,常规机组提供的调节能力降低,导致出现电网频率长时间偏离正常范围的情况。
降低碳排放、简化碳核算,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直接供应的绿电能够使企业的碳排放核算更为简单明了,减少因电力来源模糊而可能产生的争议,也更容易证明其电力使用的低碳属性。在国际贸易中,尤其是在欧盟实施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的情况下,使用绿电直供的企业可以减少或避免支付碳关税,从而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绿电资源的高普及性与可持续性,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绿电直供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实施,有助于实现长期的永续利用。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的持续下降和技术进步,绿电直供能够为企业降低更多的用电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提高企业能源独立性、安全性。通过建立自己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企业可以获得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独立性,减少对外部电网的依赖。
促进能源系统的技术革新,提高灵活性。绿电直供通常涉及微电网技术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开发,这有助于提升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和效率,促进分布式能源技术的进步,能够更好地整合可再生能源资源。
推进绿电直供面临的挑战
政策与规则挑战
绿电直供的推广依赖于政府各部门的政策支持,包括补贴政策、电网输配电费、电力交易规则等方面。政策的变动性和不同地区政策的不一致性将影响投资者和用户的信心,增加市场的风险。建立和完善稳定、长期的政策措施,对于促进绿电直供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网端专线产权的归属及输配电费额度问题。与并网发电系统相比,离网发电系统可能无法享受某些政策补贴和电网支持,影响其经济性。用户是否参与“绿电专线”对电网整体报装容量影响甚微,投资成本也不会减少。按照现行政策要求,部分转向绿电直供的用户虽减轻了电网的供电压力,却仍需承担固定的容量费用,出现费用与实际用电量不匹配的问题。且当进入新的监管周期,重新设定输配电价时,原本应承担的电网投资、建设成本要由那些未加入“绿电专线”、仍然依赖传统电网供电的用户进行分摊,造成用电不公平。
现行绿电交易规则不支持。分布式绿电项目不具备发电业务许可证,无法完成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绿电“白名单”注册,导致不具备与用户电力直接交易的条件,难以完成直供售电。大用户售电(绿电)签约往往采用招标或低价议价的形式进行,若后续重点行业强制消纳绿电,售电公司为争取绿电用户产生“价格战”,势必对绿电价格产生影响,且售电公司绿电履约也存在不确定性。
市场与经济挑战
绿电直供投资建设中,尽管绿色能源本身的成本随技术进步已大幅下降,但包括储能设备、输电设施、用户端改造建设,以及维护在内的整体成本仍较高,且回收周期长、收入不稳定,导致投资收益率和发电主体建设投资的意愿较低。
分布式绿电项目投资呈现出“分布式项目与市场电价倒挂”问题,分布式项目电价相比电力市场价格较高,导致用户建设、投资意愿低。如何平衡成本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成为巨大挑战。
技术挑战
离网式电源的系统复杂性及对电网运行稳定的挑战。绿电如采取离网式电源方式建设,不仅建设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相对较高,还会受到储能系统的限制。离网系统可能需要复杂的技术支持,包括系统设计、安装和故障排除等。由于不受电源调节控制,随着该类型电源规模的逐渐增长,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也会造成巨大影响。
现行电力调度系统、电力交易平台功能不完善。分布式项目发电量采集存在困难,影响边界出清电价。交易平台对分布式项目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影响市场主体功率及现货出清电价预测。
社会接受度及国际认可度都较低
虽然公众对环保的认识逐渐增强,但真正愿意为绿电支付额外成本的用户仍在少数。消费者对绿电直供的认知不足,加之对新技术的不信任感,阻碍了绿电直供的市场推广。绿证是证明电力来源于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工具,但在国际层面,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对于绿证的认可程度存在差异,限制了跨国交易。因此,加大对绿电直供概念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对绿电技术的信赖,提高绿证国际互认度,是推动绿电直供广泛应用的必要条件。
解决方案与策略
绿电直供作为一种绿色、低碳的新能源供应方式,不仅在解决碳壁垒问题上扮演着关键角色,也是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有助于推动中国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了确保其潜力得到充分释放,我们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强化政策引领与激励机制。政府应进一步深化政策体系、细化支持措施、完善电力交易规则,以降低项目初期投资成本,提升项目的经济性和可行性,为绿电直供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提高智能电网、微电网、离网式电源、储能技术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提高新能源的并网率、利用率,提高供电连续性和稳定性,解决新能源间歇性问题。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推动重点高载能行业向“绿色载能”转变,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推动国际规则的认可与对接。加快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国内碳排放统计、核算、认证体系,并积极推动绿证、碳市场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有效对接与互认,确保绿电价值的合理发挥。
更多专业资讯,请扫码关注